膠東在線1月10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 姜宗延 攝影報道)兩百多年前,英國醫(yī)生李斯頓曾“一戰(zhàn)成名”。用時兩分三十秒,順利完成一側大腿截肢手術,疾如閃電的操作看得學生們瞠目結舌,“仿佛各種操作在同時發(fā)生”。別誤會,這并不是為了炫技。在沒有麻醉的時代,手術和凌遲沒有區(qū)別,外科手術中李斯頓的“快”是他對病人“最大的溫柔”。
在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大到每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小到每一臺手術的成功,技術的革新推動了醫(yī)學的進步,科技創(chuàng)新使麻醉學科發(fā)展突飛猛進,逐漸成為醫(yī)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麻醉學科是推動舒適化醫(yī)療的主導學科,保障醫(yī)療安全的關鍵學科,提高醫(yī)院工作效率的樞紐學科。一臺手術能夠順利平穩(wěn)拿下,不僅讓手術醫(yī)生做的順利,也要讓病人術中舒適平穩(wěn)度過,麻醉醫(yī)生在背后默默做了很多工作。術前訪視病人,評估檢驗檢查數據,分析病情輕重緩急,權衡利弊,選擇最佳的麻醉方式。術中動態(tài)觀察生命體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和手術要求維護病人的器官功能,尤其遇到了急危重患者,病情變化快,麻醉要求更加精細化和個體化,一旦出現危險信號,就要及時分析,查找原因,馬上干預。他們每天都是在和生命較量,和時間賽跑,只有等患者舒適醒來,安全送出手術室后,他們心里緊繃的那根弦才會放松下來。煙臺毓璜頂醫(yī)院麻醉科于翠翠主任和她的同事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護在每一位患者身旁。
![](http://pic.ytcutv.com/2022010747f1b48746d9f54362c8131116daa7f0.jpg)
于翠翠(右)與同事查看患者術中生命體征
感謝你在我最恐懼時讓我無所畏懼,感謝你在我受痛苦前讓我安心的睡去
38歲的陳群(化名)體檢查出肺結節(jié)時,他并沒過多在意。但真的要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望著惴惴不安的家人,他突然慌得不知所措,各種恐懼與不安涌上心頭。進出手術室前后不到4個小時,陳群卻覺得恍如隔世。除了滿身的管子,他能清晰記住的只有兩個瞬間:一個是手術開始前,有人在頭頂輕柔地說了句“沒事哈,睡一覺就好了”;另一個則是手術做完后耳邊的低語:“醒了嗎?手術很順利”。這讓人如沐春風的聲音仿佛一劑強心針,驅散了陳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鼓舞他走向清醒,重溫世間美好。
轉入病房后的陳群曾在不同醫(yī)生和護士的聲音中努力辨認,幾度“認親”失敗后,在與病友的閑談中得知,當初讓自己感到莫大鼓勵與心安的人很可能是麻醉醫(yī)生?蛇z憾的是,直到出院他也沒能“對號入座”,藏了很久的那句“謝謝”只能化作心底的祝福。
陳群的遺憾不是孤例,“沒有姓名”和不被記得是麻醉醫(yī)生的常態(tài),也是于翠翠和麻醉科同事們早已習慣的日常!肮Τ杀囟ㄓ形,功成不必在我”是麻醉醫(yī)生最好的詮釋,即使“鮮花不屬于你,掌聲也不屬于你”,即便是當一個無影燈下守護生命的“隱形人”,他們依然把最黑暗的時刻留給了自己,把溫暖和力量帶給了病人。
病人進行全身麻醉后,外科醫(yī)生負責專心施行手術,手術室內的一切異常情況則由麻醉醫(yī)生應對。時刻盯緊監(jiān)護儀上血壓、心率、體溫等數值變化外,病人的的臉色、嘴唇顏色、瞳孔大小等情況也需要實時監(jiān)測,這之外,麻醉醫(yī)生還需要根據手術進程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狀況并給出解決預案。手術成功后,外科醫(yī)生可以下臺或短暫休息,但麻醉醫(yī)生卻仍要留在手術室看護尚未清醒的病人,并把他們送到復蘇室。
“病人睡了,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工作二十余年,于翠翠練就了一雙“好耳朵”,即使有時忙得顧不上看監(jiān)護儀上的數字,她也能迅速“聽”出數值的異常并給予最迅速而有效的處置。手術過程中的每分每秒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復雜的手術長達十幾個小時,即使再忙碌再疲憊也要精神集中的守護在患者身旁。
![](http://pic.ytcutv.com/20220107d800d65464b3250fee4111df2809ce21.jpg)
于翠翠(左)為患者實施麻醉
夢中不知刀刃痛,醒來方曉麻醉功
曾有一名男子因主動脈夾層入院接受治療,因同時合并嗜鉻細胞瘤,考慮到患者較為年輕,多學科會診時有專家提議為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可將兩種疾病同時處理。但權衡再三,于翠翠還是給出了不同意見。嗜鉻細胞瘤患者容易出現圍術期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甚至發(fā)生高血壓危象、惡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發(fā)癥!皟煞N疾病同時處理極可能因血壓的巨大波動而導致主動脈夾層破裂,從而導致心跳驟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倍鄬W科協作、科學合理的圍術期管理是降低圍術期死亡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臨床預后的重要保障。于翠翠主任全面評估器官功能、制定預案、從容應對,通過個體化精準麻醉管理,實現病人的快速康復。
搖頭需要勇氣,點頭則需要底氣,于翠翠和同事們的信心來自于專業(yè)。所有的操作都必須確保安全有效,而這些早已在周而復始的工作之中了然于胸,駕輕就熟。一名男性患者因晚期腎臟惡性腫瘤入院,急需手術。但由于男子有嚴重的哮喘史且因慢阻肺導致肺功能較差,走幾步路就氣喘不停,盲目手術極可能因術后呼吸功能恢復差而帶來風險,而如果不手術,老人的生命則可能直接進入倒計時。關鍵時刻,于翠翠沒有退縮。麻醉科參與術前評估,經多學科會診討論,變態(tài)反應科、呼吸內科為老人制定了詳盡的肺功能鍛煉、用藥及霧化處理方案,多管齊下改善老人患者的肺功能,術中通過麻醉優(yōu)化處理,手術順利進行,并康復出院。
“提前考慮到可能影響病人生命安全的因素,并進行預判和處理,有計劃的麻醉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手術安全!痹谟诖浯淇磥,術前的未雨綢繆,才更能保證術中的有條不紊。
急危重救治一直是麻醉學科的核心所在,一名好的麻醉醫(yī)生要勇于拓展急危重癥的邊界,也是在挑戰(zhàn)團隊和自我的極限。如今麻醉科室承擔著全院所有手術麻醉和無痛診療的各項工作,除此之外,還承擔救急救危的重任,確保各項手術麻醉的醫(yī)療安全,是全院急危重救治的有力保障。由于翠翠主任和同事們參與搶救的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嗜鉻細胞瘤患者、喉癌術后的困難氣道患者及手術過程中的意外大出血患者,這些患者的成功救治都離不開麻醉團隊的高效協調、分工合作。麻醉科與各個兄弟科室協調配合,從患者入院開始至康復出院,在快速康復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并將舒適化醫(yī)療始終貫穿其中,為整個圍手術期保駕護航。
![](http://pic.ytcutv.com/2022010767a91bb65267ed6806d5c6a6590d90db.jpg)
于翠翠(左1)在國外知名診療中心參觀交流
壓力留給自己,關愛留給病人
手術室沒有窗戶,常年靠層流系統(tǒng)通風,溫度幾乎保持在23℃左右,濕度恒定。每天面對不同的病人和手術,長期身處其中,麻醉醫(yī)生身體和精神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即便如此,他們沒有抱怨也鮮有頹喪,于翠翠和同事們習慣了把壓力留給自己,把關愛留給病人。
于翠翠主任所負責的東區(qū)麻醉科主要承擔胸外科、胃腸外科、血管外科、骨科及介入栓塞等大型手術的臨床麻醉,22個手術間的日均手術量在130-140臺左右。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煙臺毓璜頂醫(yī)院正式“上崗”后,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腸外科、婦科、肝膽外科、甲狀腺外科等的機器人手術也全由東區(qū)麻醉科負責。麻醉科還分設了胸外科、婦科、骨科、胃腸外科及介入科等亞專業(yè)小組,將風險化為預案,將高效寫入流程。如今,毓璜頂醫(yī)院東區(qū)麻醉科有博士生9人,碩士研究生20人,本科生8人,護士10人,這樣一支優(yōu)秀的團隊通力協作,只為更安全舒適的將病人安返病房。
![](http://pic.ytcutv.com/2022010715607b316c49556008588a81b0d3f5be.jpg)
于翠翠在查看患者復蘇情況
對于翠翠和麻醉科的同事而言,加班加點是常態(tài),秉承著“只要手術不停,麻醉醫(yī)生就不能下臺”的理念,他們餓了無法按時吃飯,渴了也不能喝水已經是常態(tài),但沒人退縮和抱怨。遇上搶救的患者大家更是互相幫助,齊心協力為病人爭取每一秒鐘寶貴的時間。
此外,更多細節(jié)也能體現出于翠翠和同事們的用心。擔心病人無法耐受手術室內的溫度,他們?yōu)榛颊邷蕚淞伺L機,術中全程為患者送“溫暖”。每個手術室內都備有暖箱,為輸注的液體加熱,防止患者低體溫。為緩解孩子們的緊張焦慮情緒,術前麻醉醫(yī)生和護士還會備好玩具以緩解陌生恐懼的環(huán)境,為孩子們加油鼓勁。
病人的安好就是麻醉醫(yī)生的晴天。“病人在我們手里起死回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辈稍L當天下午,于翠翠剛跟完一臺手術,被重感冒侵襲的她顯得有氣無力,但說到這她眼睛突然一亮,有了精神。
從1999年工作至今,于翠翠已經不記得跟過多少臺手術。盡管不一定會被記住,可她卻不曾有過一刻松懈。無影燈下,刀光劍影;監(jiān)護儀上,暗流洶涌;每一次性命相托的囑咐,每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每一次化險為夷后的欣慰,即使“沒有姓名”,也不曾后悔。
![](http://pic.ytcutv.com/20220107975ee5edd20531df7f1f1504937d94b5.jpg)
煙臺毓璜頂醫(yī)院麻醉科副主任于翠翠
專家簡介:
于翠翠,女,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毓璜頂醫(yī)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醫(yī)師。現兼任山東省醫(y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急救與復蘇分會委員、煙臺市醫(yī)學會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
從事麻醉臨床工作22年,能夠勝任各種臨床麻醉工作,對搶救處理危重疑難病例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腫瘤中心訪學1年,回院后匯報并引進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
完成山東省、煙臺市重點研發(fā)項目各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fā)表SCI收錄論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