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新年遇新展,博物館里過大年

來源:人民網  2025-02-03 20:37:21
A+A- |舉報糾錯

一幅《新正逛廠甸》,描繪了清代春節(jié)期間北京廠甸廟會的車水馬龍;線條細膩的《過新年》,展現(xiàn)了當時的新年習俗和歡樂氛圍;取材于《紅樓夢》的《大觀園》,元妃回府省親的熱鬧場景躍然紙上……

步入首都博物館“版上生華 肇啟新元——京津冀木版年畫展”,大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木版年畫讓觀眾目不暇接。如今,“博物館里過大年”成為人民群眾歡度新春的重要選擇,多個節(jié)慶、生肖主題展覽密集推出,為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再添厚重的歷史韻味。

觀眾正在首都博物館參觀京津冀木版年畫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觀眾正在首都博物館參觀京津冀木版年畫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展廳里人頭攢動,彩繪十二生肖陶俑、婦好鸮尊、桃花洞釉燈籠瓶等“明星文物”吸引著大家的目光。而現(xiàn)場富有韻味的裝置性展示、交互式投影等則與文物相映成趣,讓觀眾在濃濃年味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廣州藝術博物館(廣州美術館)推出“春來花自俏”花卉作品展,展出精彩紛呈的花卉題材作品19件,呈現(xiàn)萬物更新、欣欣向榮的自然圖景。觀眾可以通過展覽“跨越時空”,同古人一起賞花悅心、分享美好、傳遞祝福。

中國民間藝術中的蛇,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走進上海博物館“靈影仙蹤:上海博物館蛇年迎春展”,一件陜西皮影“青蛇架”引人注目。據介紹,這是上博館藏的皮影戲道具,此前從來沒有展出過。其造型龐大、精雕細鏤,敷彩以紅、綠、黃、黑為主,對比鮮明,在戲中起到交代地點、襯托氛圍等作用。

在“靈瑞迎新——中國美術館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觀眾可以通過中國畫、楹聯(lián)、剪紙、面具、刺繡等多種藝術形式欣賞各種各樣的“蛇”,了解蛇這一形象在美術作品中的廣泛運用及其寄托的豐富多彩的美好寓意,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觀眾正在中國美術館參觀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供圖

觀眾正在中國美術館參觀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供圖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除了琳瑯滿目的展覽之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博社教活動和文化活動,讓觀眾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更深入的理解。

看皮影、編草編、捏面塑……春節(jié)期間,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里喜氣洋洋。在“新元瑞彩·吉韻傳承”新春非遺體驗大集,主題演繹讓人目不暇接,手作體驗活動也各具特色。這場融合了吉林省民俗文化與中國年元素的非遺大集,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新春游園體驗。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是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取景地之一。春節(jié)假期,瞻園推出夜間演出《金陵尋夢·又見青白》,將戲曲、器樂、多媒體融合,結合瞻園廊、亭、廳的園林空間,帶領觀眾一夜賞盡四大名劇,聆聽跨越時空的曲樂吟唱。

在“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安陽,殷墟博物館以“蛇”為主題設計了多種活動。小課堂上,講解老師為孩子們講解文字的演變過程和“蛇”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特殊含義;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拿起筆“畫蛇添福”,在歡快的氛圍中感受古人藏在文字里的智慧。

據統(tǒng)計,2024年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到博物館去”已然成為社會新風尚。乙巳蛇年已經到來,期待各地博物館發(fā)揮更大的社會效益,不斷豐富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更多人與優(yōu)質文化資源相遇。

初審:邊關
復審:王大鵬
終審:孫玲姿

相關新聞
下載煙海e家

映像膠東更多
視聽中心更多

煙海e家   簡介:提供新聞資訊、黨務政務、民生服務、身邊互動等服務。

煙臺公交客戶端   簡介:隨時隨地查詢公交運行位置,到點準時來接你,等車不再干著急。

膠東在線版權所有

網站簡介網站地址標識說明廣告服務聯(lián)系方式法律聲明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