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老城街舊建筑蘊含的生活智慧

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2025-02-05 14:22:47
A+A- |舉報糾錯

  【文化評析】

  作者:岳永逸(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北京社會建設研究基地教授)

  大城小鎮(zhèn)每一棟存續(xù)下來還在使用的建筑,都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對過去而言,它是紀念;對當下而言,它是生活;對未來而言,它是遺產(chǎn)。

  作為首都,與時俱進的北京不但有著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冰絲帶、奧森公園等引領潮流的新建筑、新景觀,還精心留存了長城、故宮、頤和園、天地日月社稷壇、鼓樓等宏大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和景觀都向世界展示著古老中國綿延不絕的文化活力。以四合院為核心的胡同生活方式,也有著同等重要的價值。

  四合院絕不僅僅是幾進幾出、格局分明的院落以及功能不同的房間,其關鍵點正好是院墻里和墻與墻之間“空的空間”所體現(xiàn)的那份空靈、愜意,是置身其間的人在對“空的空間”的使用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中國古典詩詞演繹的那份美好的意境。院內(nèi),有象征著多子多福的石榴樹。窗臺內(nèi)外,玻璃缸中五顏六色的金魚悠然游弋。每年四月到十月,在天井搭建的天棚底下一片夏蔭,有的掛著串串葡萄或大小葫蘆,也不乏各種形狀的鳥籠點綴其中。

  在《建筑的意境》一書中,建筑學家蕭默指出,北京四合院這種空的空間“不是人圍繞建筑而是建筑圍繞人”,不是靜態(tài)的“可望”而是動態(tài)的“可游”。其對外封閉、對內(nèi)開敞、樂在其中的格局,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家庭需要保持與外部世界的某種隔絕,以避免自然和社會的不測,常保生活的寧靜與私密”,另一方面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的心態(tài)使得人們“特別樂于親近自然,愿意在家中時時看到天、地、花草和樹木”。

  四合院這種典雅的意境根植于昔日北京的行業(yè)生態(tài)鏈。品茗、觀魚、賞鳥的雅興,帶動了茶行、花鳥蟲魚市場的發(fā)展。全家老小聽曲、唱曲,在一定意義上孕育了今天北京眾多戲曲類的非遺。容納大戶人家的四合院,是一種親情文化。與之稍異,因種種變故成為大雜院的四合院以及諸如在北京南城天橋一帶的眾多大雜院,則為更多的百姓提供了生活空間,同時也構(gòu)成了熟人社會。如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展現(xiàn)的那樣:街坊們抬頭不見低頭見,鄰里因用水、搭棚拌嘴吵架,雨天主動幫鄰里收揀衣服,代為看護小孩,互相分享食物等,是老城區(qū)后來大力整治、改建和拆遷的大雜院、小胡同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

  因應時間維度的遺產(chǎn)觀,大城小鎮(zhèn)的老街不僅是眾多建筑的聚合、組合,更是與街坊鄰里關聯(lián)的景、音、情、韻的集合體,是一種曾經(jīng)有過的或者是理想中的生活姿態(tài)與方式。無論作為具體時空還是一縷情思,濃厚的生活氣息都與老街唇齒相依。在居民的記憶中,老街是發(fā)小放心打鬧追逐,鄰里互幫互助,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貨郎定點定時游走的地方。它留存并顯現(xiàn)在個體的感官感覺世界中。如同鄉(xiāng)愁,作為“城愁”的核心,溫馨、慢節(jié)奏與人情味,是指向過去抑或理想的老街的基本組成。也就是說,老街首先是人們回想起來便會產(chǎn)生安全感、幸福感的地方。對于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而言,老街所指向的空間和在該空間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本身,既是群體心性、社會事實,也是一種理想型的人生圖景與文化形態(tài)。

  讓更多的人在城市居有定所、生活下去,一直是古老中國的智慧。1700年前的東晉時期,治世之能臣謝安,就賦予了“京都”以人本主義。《世說新語·政事》載:“謝公時,兵廝逋亡,多近竄南塘,下諸舫中;蛴笠粫r搜索,謝公不許,云:‘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對謝安而言,哪怕是京都,作為一種空間和一個地方的城市,首先是讓各色人等有可能生存下去。這一洞見和頂層設計,實乃中國文化對世界城市的偉大貢獻。

  讓建筑回歸建筑的本意。一座城市,只有具有了雜合性、豐富性、層次性與參差性,它才會顯露生機與活力。城市建設,尤其是舊城改造,不應一拆了之、“以新?lián)Q舊”,而應進行建設性的維護和維護性的建設,使市民安居,進而“詩意地棲居”。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05日 02版)

初審:邊關
復審:王大鵬
終審:孫玲姿

相關新聞
下載煙海e家

映像膠東更多
視聽中心更多

煙海e家   簡介:提供新聞資訊、黨務政務、民生服務、身邊互動等服務。

煙臺公交客戶端   簡介:隨時隨地查詢公交運行位置,到點準時來接你,等車不再干著急。

膠東在線版權所有

網(wǎng)站簡介網(wǎng)站地址標識說明廣告服務聯(lián)系方式法律聲明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