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美“三心”與二十大同頻共振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千百年來,青年的力量、青春的涌動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激濁揚清、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以“少年強,則國強”勉勵青年勇挑重擔、勇斗風險、勇克難關(guān)。當代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華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xiàn)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應(yīng)肩負使命,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青春之中國。
堅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積雪囊螢、奮發(fā)進取。每個時代的風貌,總是在青年人身上得到生動的體現(xiàn),當代青年被寄予厚望,傳承著華夏兒女骨子里的志氣、骨氣、底氣,當以昂首挺身之姿,闊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的目標。民族之興旺、國家之富強,離不開自信的精神品質(zhì),今日之中國之所以能夠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離不開今日青年之自信自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以“懷抱夢想”“敢想敢為”寄語當代青年,就是要青年人挺起“硬脊梁”、練就“鐵肩膀”,以自信之態(tài),折射出偉大時代的精神風采。
永葆“攻堅克難勇?lián)敗钡臎Q心,砥礪奮進、迎難而上。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坐標,是從風雨飄搖、飽受欺凌和被動挨打為起點的,于是,無數(shù)青年人為之奔走、吶喊,為國家之獨立、民族之富強探索變革之法,縱使身處逆境、縱使付以鮮血和生命,為斗爭、為真理、為信仰,無數(shù)人在可以預(yù)見的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中整裝出發(fā)、從容就義。砥礪奮進是中華兒女骨子里的傳承,今天的青年手捧歷史,在回味那段崢嶸歲月的同時也不忘緊握奮進之舵,在新的航程中繼續(xù)劈波斬浪。
錘煉“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公心,傾囊付出、無私奉獻。敬業(yè)奉獻是一部久唱不衰之歌,無論是扎根泥土鄉(xiāng)村、兢兢業(yè)業(yè)的黃文秀,還是伏案在公、夙興夜寐的廖俊波,都在“奉獻史冊”里書寫下拼搏進取的生動注腳。有理想、敢擔當、肯吃苦是新時代好青年的青春風貌,繪制敬業(yè)奉獻的底色,在新征程的大道上永葆矢志不渝的為民初心,匯聚日復(fù)一日的堅守和汗水,托起群眾更加美好的未來,在奉獻中圓夢、在奉獻中奮進、在奉獻中擔當,在一路拼搏中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yè)績。
重任在肩,請務(wù)必“腳踏實地”,廣大青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要始終抓住成長“黃金期”,在增擔加壓中永保向上姿態(tài),與黨的二十大精神“同頻共振”。
作者:孟巖